中庸之道的四个守中原则
很多跨国企业的西方领导者到了中国之后感到很困惑: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,仅仅简单复制西方的领导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。而中国领导者能做到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——中庸。
孔子的中庸思想,有其内在的逻辑:“尚中”是中庸的逻辑起点,“时中”是中庸的内在本质,“中正”是中庸的规范准则,“中和”是中庸的理想目标。
具体来说,中国领导者运用中庸思想进行管理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:
1、尚中——不偏不倚的平常心
中,就是既不要走极端,不要过头,也不要欠缺,不要不及;庸,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。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,这个度就是“中”,就是贫穷不要心浮气躁,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;做下属不要低三下四,上级也不要专横跋扈;成功时不要得意忘形,失败时也不要心灰意冷。
2、时中——审时度势,与时偕行
“与时偕行”,“动静不失其时”,就是“时中”。“时中”要求人们要关注时间的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变化,对变化有清醒的观察、了解和认识,并据此设计自己的应对策略。能趋时变通,即是“识时务”,而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。“时中”的理念要求我们在时刻注视和观察客观世界变化的同时,以变应变,以变制变,随需应变,变中求生,变中求胜。而不能采取“鸵鸟政策”,对外界的变化不闻不问,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。
中庸之道管理思想要求企业管理者一定要“因时、因事、因人、因地而制宜”,也就是企业家在考虑问题时要考虑大局,综合考虑各方面的问题,不可使用自以为是的理性分析,不要总是用自己的惯性思维来解决问题。
3、中正——恪守规范,正心正身
孔子说:“恭而无礼则劳,慎而无礼则葸,勇而无礼则乱,直而无礼则绞。”就是说,过分恭敬,而不约之以礼,就未免劳倦;过分谨慎,而不约之以礼,就难免流于胆怯懦弱;过分敢作敢为,而不约之以礼,就难免盲动闯祸;过分直率,而不约之以礼,就难免尖酸刻薄。恭敬、谨慎、勇敢、直率,本来都属于人的好品德,但孔子认为,如果发挥不当,或不用礼来约束,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。
在这里,“礼”是成就人之恭、慎、勇、直四德而使之适中的规范原则,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场规则。同时,孔子很强调“正”,如说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。“正”,就是名正言顺,以身作则,不越位,不缺位,不错位,对于我们现今的职场人士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。
4、中和——求同存异,和而不同
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“和而不同”,就是求同存异,恰到好处。孔子说:“政宽则民慢,慢则纠之以勐。勐则民残,残则施之以宽。宽以济勐,勐以济宽,政是以和。”这是孔子评论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的“临终遗言”时所说的一段话。据《左传》记载,子产临死前,曾告诉他的接班人子太叔说,为政的关键,在于针对不同的对象,或宽或勐,宽勐适中。孔子称这种宽勐相济所达到的适中状态为“和”。

段俊平先生为山东京卫制药集团讲授国学管理课程

段俊平 著名国学专家、著名书法家、知名管理学者,香港城市大学(东莞)客座教授、香港城市大学管理学博士、香港中文大学管理学硕士、京麓书院创始人、民建中央文化委委员、民建北京海淀文化委主任、曾被评为“中国百名最有影响力专家”。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创新,倡导将东方管理智慧与现代管理科学相结合,创立了独具特色的“中国化管理”新儒学应用理论,深受学术界与企业界的高度认可。在国内外300多种学术期刊和杂志发表数百篇论文,其中多篇文章被选为议论文范文,入选中小学选修课本及中考试题。著作《企业幸福力》、《传承的力量》、《大道行简》、《中国管理往事》、《从卓越到中庸》等中国化管理专著,多次成为年度畅销管理类图书,影响深远。


CopyRight© 爱维龙媒 版权所有
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854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