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庸之道的重要管理法则
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和社会生活中,会对人们在工作、生活中处理各种问题带来极大的帮助。其中要做到以下几点。
1、反对“过尤不及”,凡事要适度
中庸之道提倡任何事不要“过”和“不及”,这也是就是孔子所说的“两端”,在孔子看来,过和不及,都有它的危害性,中国人一定要有第三种思维,就是平衡和和谐思维,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。要辩证的看一个事物。“福祸相依”,危和机共存这就是中庸思维,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原则和方法,中庸之道反对处事走极端,主张任何事都要遵循一个适当的“度”。《论语·先进》得出对处理事物的方法:无过无不及。《论语·子路》中也论述:“不得中行而与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进取,狷者有所不为。”这里“狂”就是过,“狷”就是不及,两者都是不提倡的。管理中应提倡的是“中行”,凡事都要适中和适度。
现代领导者在权力的掌握和运用上不能使权力过于集中,也不能过于分散,尽量避免“过”或“不及”两种错误倾向。因为决策权过于分散,容易出现目标冲突、各自为政的现象;而在管理方面工作量又比较大,需要整体把握,适当放权。所以领导者对于决策权要相对集中,对于管理权则可相对分散。
2、提倡“和而不同”
“和谐”、“以和为贵”的“和”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。中庸思想的“和而不同”正是对“和”这一概念的具体阐发。“和而不同”出自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“和而不同”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统一,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。“和而不同”的中庸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,甚至也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法则和基本条件。故宫三大殿都是以“和”命名的,太和殿、保和殿,中和殿,其实中庸就是和文化。但“和”是矛盾对立基础上的协调,有条件、有原则的,不是折中主义、调和主义;无原则和条件的随声附和叫作“同”。
领导者应严格区分“和”与“同”,做到“和而不同”。凡无关原则的小事,重和谐,要协调;凡事关原则性的大问题,就要坚持原则,不应苟同。适中地把握和运用,进行全局性的指挥和协调;不能盲目服从或献媚、附和,违背客观事实,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,提出不同的建议。“和而不同”意味着取长补短、求同存异,时时处处持宽容的态度,是一种可以选择的艺术化的沟通策略。在纠纷处理时采取调停的办法,在合作时采取共赢的主张,在学习与交流时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等等。
3、强调“权变时中”
儒家提倡的“中”随着条件、时间的变化而变化,不是一成不变的。“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。”“时中”就是在不同的时机上审时度势。在现实生活中,要学会因情势之异而权变。
4、掌握灵活多变的原则
中庸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能衡量事物的情势相应地变通。只有这样,才真正掌握它的要领。中庸之道正是以这种灵活多变而见长。
5、保持矛盾双方的协调
“中和”的目的是追求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,但儒家所说的“和”并不是无原则的“和”。孔子有明确说明,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。《论语·子路》不同的东西和谐的配合叫做“和”,“和”的各方面有所不同,相同的东西叫做同,同的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。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反对在管理中人云亦云,盲目附和,而是追求一种有原则的协调与和谐。
在现代企业管理中,领导者运用中庸思想也不能死板,要随机应变、因势制宜。在权力运用时也应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,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,适时调整领导决策和执行方法。
段俊平先生为内蒙古电网讲授国学管理课程
段俊平 著名国学专家、著名书法家、知名管理学者,香港城市大学(东莞)客座教授、香港城市大学管理学博士、香港中文大学管理学硕士、京麓书院创始人、民建中央文化委委员、民建北京海淀文化委主任、曾被评为“中国百名最有影响力专家”。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创新,倡导将东方管理智慧与现代管理科学相结合,创立了独具特色的“中国化管理”新儒学应用理论,深受学术界与企业界的高度认可。在国内外300多种学术期刊和杂志发表数百篇论文,其中多篇文章被选为议论文范文,入选中小学选修课本及中考试题。著作《企业幸福力》、《传承的力量》、《大道行简》、《中国管理往事》、《从卓越到中庸》等中国化管理专著,多次成为年度畅销管理类图书,影响深远。
CopyRight© 爱维龙媒 版权所有
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8543号